转载: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猪肉大国,为什么种猪全靠进口?

9月15日,随着美国封杀华为的大限到来,华为紧急派专机运回最后一批麒麟9000芯片。

芯片就算娇贵,但飞机运输并不常见。而飞机上,有一种客人,它就是中国人从国外引进的种猪。人送外号——“猪芯片”。

“猪芯片”这个说法,是今年9月2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首次抛出的。他说,现在原种猪很多是靠进口,这种格局必须要改变。那么,猪芯片论,是危言耸听吗?看了这个片子,你大概会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要养猪了。

中国人最早养猪的考古发现可追溯到9000多年前。而现在,中国每年的猪肉产量基本上占据全球的50%。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消费量为4487万吨。很多人不明白,既然中国是养猪大国,为什么在种猪上要完全依赖国外?

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本土猪的脂肪含量比较高,一般为60%,而进口品种猪的脂肪含量在40%,瘦肉率比较高。

其次,中国本土猪生长周期长,一年才能出栏。而美国的杜洛克猪、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大约克夏猪等进口品种6个月就能出栏。

第三,土猪的“料肉比”高。什么叫“料肉比”,就是一斤饲料喂出的猪肉量。想要猪增重1公斤,土猪需要喂4~6公斤的饲料,而洋猪只要2~3公斤。

另外,大豆所产出的“豆粕”就是主要的猪饲料,而美国豆粕价格低廉,中国无法与之相比。这也是近年猪肉涨价的原因之一。

但是,进口的种猪并不是一本万利。一般来说,种猪在繁殖3-5年之后,就会出现品种的退化,需要引进新的一代。渐渐的,中国的种猪市场就成为了外国种猪的天下,一些本土品种出现了灭绝的迹象。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家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显示,中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里,有85%左右存栏数量急剧下降,其中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比大熊猫(易危)还珍贵。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陆续进口种猪,或者种猪精液。全世界的种猪巨头有5家公司,其中3家是美国公司。目前,我们每年进口种猪达到2万头,每头价格在3-4万人民币不等,都是坐着飞机来的。其中40%来自美国,其他分别是加拿大,法国,丹麦,英国。

中国本土猪的比例大概为2%,其他98%的猪都是从国外进口之后配种出来的。在种猪的培育方面,我们面临着和芯片类似的问题。所以“猪芯片”这种表达,没太大毛病。

中国猪也好,外国猪也好,你也吃不出什么差别。但积极引进海外种猪,加强与国内种猪的“联姻”,不仅是解决供给问题,也是防范风险。比如,应对这几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当猪的基因越来越多样化,在疾病来袭之时,就越不容易被“一锅端”。

在我国,生猪养殖业内较为主流的做法是:选育出原种猪后,生殖出二元父母代种猪,再进一步生殖出三元商品代仔猪,育肥仔猪后进行销售。

所谓“元”,就是品种,或血统。以最主流的育种方法A×(B×C)为例,A是代表某纯种公猪,B是母系父本,C是母系母本。B和C杂交生出的就是二元猪。A、B、C三种不同血统杂交生出的,就是三元猪。其中A大多数为杜洛克猪,B多为长白猪,C多为大白猪。

由于上游种猪、二元母猪经常产能不足,许多养殖户从原来要销售出去的“商品猪”中,将母猪留下继续生育使用。这种行为,在生猪养殖业内部被称为“见母就留”。

为了能找到更多遗传背景的原种猪,今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朱砺奔赴法国,跑了13个猪场,通过系谱分析、群体血缘结构追溯、育种参数比较、外貌评定等多种手段,经过数学模型运算与分析,筛选出1114头法系原种猪,安排他们坐飞机来华。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抱怨,我不关心是中国猪,还是外国猪,我只关心猪肉的价格波动,这才会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

但你想想,作为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的我们,居然没有猪肉中的“台积电”,猪肉的命脉,完全掌握在其他国家手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不过,培养“猪中台积电”的过程是漫长的。目前我国正在陆续建立保种场,撒网式地收集那些日渐稀少的地方猪种猪,圈养保护起来。你要问,这种保护方式是不是太原始?

并不然,活体保种在中国是一种可控、可靠的方式,比冷冻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术保种更实在。

什么是活体保种?活体保种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种猪的现有性状,尽量不改变现有的外貌和生产性能。种群规模扩大了,种群内不同品系可以杂交,或者与外种猪杂交。

但这是一个需要资本投入、与时间博弈的过程。

现在,我们经常会感叹,为什么猪肉越来越没有猪味儿,人们也开始怀念,在物质文明不丰富的时代里,记忆里吃过的回锅肉和红烧肉。对美味的追求,成为一部分食客购买土猪肉的动力。也因此,大量公司,特别是非传统畜牧业企业也在投入生产,例如阿里、网易、万科、恒大,甚至搞出了“人工智能养猪”、“猪脸识别”这样的技术。

他们投入养猪行业,当然不是为了情怀,而是看到行业的巨大价值和潜力,或许在未来的不久,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猪肉会越来越普遍,届时,中国的“猪芯片”之痛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