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士族婚姻和欧洲中世纪贵族婚姻的比较研究 – 欧菲博客

两晋南北朝士族婚姻和欧洲中世纪贵族婚姻的比较研究

[摘 要]
婚姻是一个社会时代特点的一个侧面反映,两晋南北朝婚姻与欧洲中世纪贵族婚姻多有相似之处,比较二者,有利于我们对婚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正确地认识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并有助于对其他问题形成新认识。

[关键词]
婚姻 士族 贵族 两晋南北朝 门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每一个时代的婚姻关系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习俗等,是人们了解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两晋南北朝的士族婚姻模式与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婚姻形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汤普逊认为:“中世纪的婚姻关系,远不是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感情的结合,而大多是一种利害关系上的婚姻,也是一种野蛮强制的婚姻。”[1]而在中国,婚姻似乎也难逃厄运,门阀士族是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留下了大量记载,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也表现出异与以往时代的特征。唐长儒先生说过:“当时门第高低,婚姻是一项重要标准”。[2]本文拟从婚姻心态、婚宦关系、婚姻质量、近亲通婚、士族婚姻的副产品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

对于贵族与婚姻,人们探讨最多的是他们的婚姻动机和婚姻中的情感问题 。C.T.伍德在书中提出:“没有一个贵族为爱而结婚,实际上,他结婚是为了财富和安全,为了陪嫁和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希望妻子能带给他的”。[3]在中国,士族都是世代官宦大族,自认为血统高贵,即使庶族资产丰殷,或者地位显赫,在士族眼中也不过是暴发户 、 俗夫 。 “ 士庶之际 , 是自天隔 ”[4],《陈书·王元规传》记载太原王氏王元规,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兄弟三人随母亲一起渡江避难,投靠林海郡寄居舅父家。当地的一个庶族地主刘缜愿以巨万之资作为嫁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元规,以攀高门,却遭到了拒绝说:“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开壤,辄姻类非”。

贵 族 和 士 族 之 所 以 把 婚 姻 看 得 这 样 重要,主要是因为,婚姻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家庭财产得以保证和扩大的主要途径。重要的 是 门 第 和 出 身 , 血 统 的 高 贵 , 家 族 的 声望,才能和学问是处于次要地位的,通过婚姻建立起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婚姻心态在贵族和士族那里都是很正常的,天 经 地 义 的 , 不 可 改 变 的 , 其 目 的 只 有 一个:就是维护家族利益和自身的社会地位。婚、宦关系的另一种形式是政治婚姻,政治婚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奴隶社会,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先后想通过与罗马军官(恺撤、安敦尼、屋大维)联姻来拯救自己的祖国。在中国古代有“和亲”政策,西汉首开“和亲”之例,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解除了匈奴对西汉政权的威胁。这逐渐演变成为封建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惯例。在中世纪的联姻中,把联姻玩弄得最出色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都铎王 朝 的 最 后 一 位 国 君 伊 丽 莎 白 一 世(15581603年)。政治婚姻通过联姻的形式,化敌为友,把对方拉入自己的联盟,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 , 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国 际 环境。士族之间的婚姻,完全以党派的形式出现 , 一旦有变故,就可以相互支援 。 东晋时, 谯国龙亢桓氏与琅王氏两代结为亲家,当桓家将遭遇灭族之灾时,王家给予援救,当王家面临杀身之祸时,桓家予以救助[5]。士族之间互相通婚,姻亲之间又往往累代通婚,又可起到垄断权益的作用。北宋文学家秦观在《王俭论》中说:“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

高贵的门第是进官封爵的主要依据,适当的婚姻会成就两个家族,使他们更加飞黄腾 达 , 而 婚 姻 的 不 当 则 会 招 致 士 族 内 的 谴责、门第的降低。东晋时,出身河南荥阳郑氏 的 郑 阿 春 四 姐 妹 , 分 别 嫁 给 皇 室 和 旧 贵族,为本已衰微的门庭增色不少,从而挽救了摇摇欲坠的郑氏家族。士族门第的确立,是世代经营、积累的结果,是他们炫耀的资本,“列祖列宗撑起的辉煌门第,栽起的茂盛大树,子孙后代不想失去它,遂千方百计充实之,……婚姻,以其血缘的纽带和寓于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门第的形成与维护 起 着 其 他 手 段 不 可 替 代 的 、 特 殊 的 作用。”

一般认为,贵族的强制婚姻不容许他们自己选择婚恋对象,剥夺了他们对婚姻幸福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推测,贵族和士族的婚姻应该不会是幸福的,婚姻质量是不高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令人不可思议:西方婚姻关系研究者布鲁克指出:虽然人们广泛地认为没有一个男人会仅仅为爱而结婚,但无疑许
多男人和女人非常适应这一环境,同他们(她们)的伴侣深深相爱。

在婚姻质量的评价标准中,还有一条就是对于后代的满足感。士族婚姻受传统的传宗 接 代 观 念 的 影 响 , 尤 其 重 视 对 后 代 的 培养,对于子孙的满足感远远大于婚姻双方对夫妻感情的满足感,子孙的成就就是自己婚姻的成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子弟,往往能够出仕做官,一些重视家风的士族甚至能够几代高官,长盛不衰。王谢两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或在军事上,或在政治改革中,或在文化领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近亲通婚是人类繁殖、后代培育的天敌。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贵族和士族为了维持自己门第的高贵和血液的纯洁性,一直拒绝和凡人通婚,把自己的通婚圈维持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各种怪病。以琅王氏为例,能够与他们媲美通婚的就只有陈郡谢氏,因此他们选择对象时就只能以陈氏为考虑对象,于是就出现了他们之间的通婚多达10余起。这种长期的通婚,形成中表亲婚现象,中表亲婚从社会功能上讲,可以巩 固 婚 姻 双 方 家 族 的 联 盟 , 从 生 理 机 制 上讲,近亲结婚导致近亲繁殖,而近亲繁殖又会 大 大 增 加 隐 性 遗 传 病 ( 先 天 畸 形 、 智 障等)的患病率,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存在于门阀士族之间的近亲通婚是无法避免的,
面对维持家族门第、血液纯洁的祖训,就顾不得近亲通婚的危害了。这种保守的心态不仅影响了士族内部的人才培养,也使整个国家、社会出现人才的断层。

门第婚姻尽管弊病甚多,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做出了一定贡献。谱牒学源远流长,但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才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士族间的交往主要依据门第的高低,证明门第的证件就是谱牒。谱牒记载了包括姓氏 、地望 、世系 、人丁 、产业 、仕途 、家学、家风、婚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记载确定了一个士族的地位和名望 , 是其出仕、婚配的主要参考依据。钱大昕说:六朝最重门第,百家之谱皆上于吏部。

谱牒学的发达,为后世修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引用谱牒书19种,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引录谱牒达36种 。 此 外 , 还 出 现 专 门 的 谱 牒 学 专 著 :《 百 家 谱 》 、 《 东 南 谱 集 抄 》 、 《 王 氏谱》、《谢氏谱》等。

一、婚姻心态:门第是婚姻的门槛
二、婚宦关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婚姻质量先结果后开花
四、近亲通婚不可避免的毒瘤
五、门第婚姻的文化副产品谱牒学(以士族婚姻为角度的考察)


参考文献
[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39页
[2]唐 长 儒 , 魏 晋 南 北 朝 史 论 拾 遗 , 中 华 书 局 ,1983年版,第63页
[3] C.T.伍德.追求永恒: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韦登费德和尼科尔森出版社,1970版,第68页
[4]宋书,王弘传,(梁)沈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易图强,论两晋南朝门第婚姻的影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 第6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