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苗毒正在毒害中国养猪业? – 欧菲博客

非洲猪瘟疫苗毒正在毒害中国养猪业?

来 源| 抗非大家谈

正文

近期,有媒体报道,在中国一些猪场鉴定出新形式的非洲猪瘟病毒,行业人士认为该病毒是由违法疫苗造成的。

国内一家头部养猪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该公司下属母猪场中有超过1000头母猪感染了2种新毒株的非洲猪瘟病毒,受感染的还有该公司的一些合同养户的育肥猪。2种新毒株相比非洲猪瘟野毒缺失1或2个基因,尽管不具有之前流行的野毒一样的致死能力,但是可以导致慢性症状,减少产键仔数。他担心,如果新毒株广泛传播,将给整个行业再次带来巨大伤害。

关于疫苗毒的问题,其实在欧洲早已上演过。上个世纪70年代,欧洲就已经开发出了非洲猪瘟弱毒苗,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猪场应用时,人们发现这种疫苗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猪群慢性带毒、没有临床症状但持续性缓慢排毒等,于是慢慢放弃了该疫苗的使用。此后,再没有国家批准非洲猪瘟疫苗。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疫苗毒)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流行,并导致部分阴性猪场被迫“群体免疫”,不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家锃博士指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隐蔽性强、临床症状出现晚、不易被发现,现有的病原、抗体检测技术亟待升级。

基因缺失毒株隐蔽性极强

非洲猪瘟野毒感染的猪只通常在感染3~5天后出现发烧、厌食等异常症状,针对异常猪可通过核酸检测快速确诊,从而在病毒感染早期(潜伏期)即能将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清除,这是精准定点清除成功的前提。

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的猪只在免疫系统不断被侵害、甚至完全被破坏之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在这3~6个月的潜伏期内,经多次转群、并群等生产操作,感染源可能遍布多栋猪舍,因此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呈现多点同时发病的特点。这给定点清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检测面临新挑战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在猪体内的传播循环途径与野毒明显不同。在临床中发现,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通过唾液很难检测到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核酸,通过猪群唾液核酸检测更难筛查到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猪。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猪场因误诊错失了最佳处置时机,也让定点清除缺少了着力点。很多猪场在处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中发现,往往是清除了一批阳性猪后,很快就又出现一批异常猪,如此周而复始,定点清除到最后大部分猪都感染了。由于大多数猪在感染早期不表现发热症状,通过红外体温监测的尝试也宣告失败,在上万头规模的大群中难以发现感染的异常猪,这是导致难以定点清除的关键原因。

猪场怎么办?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安全

(1)猪场管理层首先应更新观念,深刻认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科学认识其传播特点。未免疫场也同样可以感染基因缺失毒株。越是有防控非洲猪瘟野毒经验的猪场,越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对经验的盲目自信是自我提升的最大阻碍。

(2)养殖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严查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来源,推动行业自律,不再擅自使用基因缺失毒株,对发现使用“基因缺失疫苗”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证区域大环境的干净

(3)加强运输车辆的洗消工作。目前屠宰场仍是最大的散毒源,除需对运猪车辆加强洗消外,也应严格控制与车辆和人员接触的各种中间载体。

(4)全面升级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漏网之鱼”和非洲猪瘟野毒,用定点清除技术作为最后的保障;由于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初期的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潜伏3个月后必定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目前没有有效措施的前提下,内外部的生物安全必须要做到极致。任何低概率事件在高频次操作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必然。南方猪场雨季时需加强对水源的监测与管理,不能有丝毫大意,对于粉尘和饲料等以前没有重视的工作,也需要有专人去研究落实。北方猪场在冬季注意消毒程序的合理性。气温较低时,消毒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些烘干设施也不能达到有效温度和作用时长,因此北方猪场要特别加强冬季的洗消和生物安全工作。

(5)狠抓内部生物安全。猪场可能存在松懈和麻痹大意,管理者要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发现其中漏洞。在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和检查的同时,也需加强内部生物安全管控,避免疫情的扩散。

(6)提升群体健康度。除通过增加猪群营养(包括蛋白)的摄入来提高猪群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感染阈值之外,在目前状态下,猪场应降低养殖密度,淘汰易感猪,同时关注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日常监测(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担心非洲猪瘟传播而不做猪群的抗原抗体监测等工作)和防控。

(7)重新审视一条龙养殖模式的弊端。在没有找到针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有效的群体监测方案之前,先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8)引种前进行非洲猪瘟抗体和核酸检测,避免引入传染源。

(9)2021年,打好种猪保卫战,对种猪场严防死守,提前制定针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防控方案,力保阴性的核心种猪资源

怎么看待疫苗?仇华吉研究员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认为,非洲猪瘟病毒比较特殊,研制非洲猪瘟疫苗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包括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疫苗与野毒的鉴别诊断、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等)。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拿出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

一个不够安全的非训猪瘟疫苗对于当前遍休鳞伤的我国养猪业来说,无异于饮鹤止揭、抱薪救火、雪上加霜,对行业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巨大危害。

鼓励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探素研究,但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另外,要创制出“靠谱”的非洲猪瘟疫苗,科学界必须要有颠覆性思维,突破常规,打破藩篱,汇集全国性科研资源和智慧,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不管非洲猪瘟疫苗能否问世、何时面市,要立足于在投有疫苗的前提下,建立基于生物安全的综合防控体系,这才是猪场最可靠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将来面临“欧洲猪瘟”、“美洲猪瘟”,又有何俱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