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昌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历史潮流。这股潮流必然与千年古教—犹太教发生撞击。在撞击中,绝非历史迁就宗教,而停止发展,必定是宗教适应历史,以求生存。犹太教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符合人世现实的改革,这就是犹太教的世俗化。
然而,几乎与世俗化同步产生的是那些不识时务对抗世俗化的极端正统主义者。他们要求原封不动地遵行几千年前古人确立的教义、教规和戒律,不许有丝毫的改动,因为他们坚信这些是由神,而不是人确立的。这股逆流有可能在一时、一地得逞,但是,世俗化毕竟是一种大趋势,没有力量能够阻挡。用历史的观点看,历经3000年沧桑的犹太教正是在不断世俗化的进程中得以保留至今。
犹太教的世俗化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调整神学现念以适应现世要求。
《律法书》(或译(托拉》,即(圣经·旧约》中的前五卷)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经典,被奉为“诸书之母”、“思维之源”。它通过记述上帝创造天地和人,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及被驱逐出园,全球性的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等等,表明了上帝、宇宙和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犹太教三个重要的神学观念:创世说、天启说和赎罪说。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要每个教徒接受这些富有诗意的神话就越来越困难了,人们对创世等是上帝行为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尖锐提出(律法书》不是上帝的启示。神哲学家们面对挑战,提出新解:人只能用人所拥有的一切办法去认识上帝,而决不可能用上帝的一切去认识上帝,人对上帝的认识永远是无知大于已知。
这样,就把人们的怀疑引向不可知的范围内。另一些神哲学家则提出,“上帝的存在”不是需要论证的命题,而是设定,是前提,就此提出各种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是极其危险的,只能搅乱人的思想。在承认上帝存在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讨论,每个人都有权独立思考。
对于(律法书》,他们则做出新的解释:书中确有真理和完美的说教,而这些正是上帝的启示;其他那些都是凡人杜撰的。这样,既维护了书的神圣性,又剔除了那些理应剔除的东西。开明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用判断一切的标准去判断《律法书》,而不是用《律法书》的标准去判断一切。
二、简化宗教活动,淡亿活动的宗教内合,使之适应现世的需要。
古代犹太教有一整套极严格的宗教活动,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是各时节向上帝表虔诚的献祭活动。公元前953年,当所罗门圣殿完工时,安放约柜的庆祝活动持续了14天,作燔祭献给上帝的牛羊约14万头,可见其规模之大。圣殿成了犹太教宗教活动的主
要场所。公元70年,圣殿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举行大规模宗教活动的场所,隆重的献祭活动已不可能,宗教活动被迫简化。以赎罪日献赎罪祭为例,“替罪羊”已为“替罪鸡”或因地而异的其他赎罪方式所取代;赎罪祭也只是为一家一户赎罪,没有为全体犹太人赎罪的含义了。
犹太教徒日常的宗教活动包含有八种不同性质的祈祷。其中有一种请愿祈祷,祈祷者祈求上帝实现他们的心愿,如犹太教汲水节的求雨祈祷。现在有几人相信这种祈祷是
灵验的?它早已有名无实了。现代犹太人日常生活中最多的祈祷大概是感恩祈祷和忏悔析祷,与其说这是一种宗教活动,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传统,“吾日三省吾身”。对诸多祈祷者来说,是“宁信其有”的心理反映。
三、宗教机构对社会影响减少,权成性大不如前。
在圣殿时期,政教合一,王是最高的宗教权威。以圣殿祭司长为首的两万余名祭司组成的祭司集团操纵了犹太教的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犹大王国被灭,圣殿被毁后,祭司集团衰落。公元前后,犹太教公会承继了祭司集团的某些权力,它的权威所及包括迎南地和境外所有犹太教徒,在宗教上拥有立法和司法的权力,并有权任命犹太人的
官吏。
公元5世纪后,犹太教公会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巴比伦著名圣经学院的院长。他们被尊称为“迎翁”,是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宗教学家,有权对各种宗教问题做出权威的解释,裁定宗教问题上的争执,是全体犹太人的精神领袖。
公元11世纪后,在漫长的中世纪,犹太人的生存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迎翁随之消失,犹太人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宗教机构了,遍及各地的犹太会堂成了进行宗教活动的场地。会堂已没有圣殿那种恢宏豪华的气派,简陋的会堂里只有诵经坛、装在卷轴上的《律法书》和一盏长明灯。青灯古卷,一所祈祷的屋子、学习的屋子、聚会的屋子,由公选的拉比领着教众进行各种宗教活动。
犹太教机构由圣殿和祭司长到犹太教公会和纳西、圣经学院和迎翁、犹太会堂和拉比,它的权威萎缩了。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后,有人要求在以色列恢复犹太教公会,以令天下犹太教众。时过境迁,1000多年前的机构怎能适应今天的现实。
犹太教世俗化进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嬗变过程。但是每当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刻,世俗化就会有大的进步。
在犹太教史上,有过三次大的世俗化运动:
一、公元三世纪初,(塔木德》的前半部《密西拿》的间世。
《律法书》最早的底本完成于公元前850年。1000年过去了,迦南地的政治、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犹太人仍执行《律法书》中规定的戒律有很大的困难,甚至已不可能了。
守安息日是扰太教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安息日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对违者的惩罚是极严厉的,犹太人诚惶诚恐。安息日不能治病就医,不能拿起武器杭击敌人,不准救火,饥俄者不准采摘果实充饥。凡此种种,有39忌,涵盖生活各个方面,使人无法正常生活。
耶稣曾怒斥刻板的保守派:安息日为人而设,人不为安息日而设,人是安息日的主人。在中下层扰太教徒中有一种说法:当年上帝在西奈传律法时,有一部分律法没有成书,成为口传律法实际上,口传律法是人们根据生活实际对戒律的执行做出新的解释。宗教上层为私利只认《律法书》,口传律法被斥为邪说。祭司集团衰败后,口传律法被记载下来的条件具备了。扰太教公会首领犹大拉比把前人13部口传律法综合提炼编幕了《密西拿》,200年后《塔木德》问世。
《塔木德》是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注解千年不变的《律法书》,使之更贴近当时的世俗生活。安息日的39忌等清规戒律有了适应世俗的新解。虽然《塔木德》的权威曾一再受到挑战,但被称为“生活伴侣”的《塔木德》陪伴了犹太人度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二、犹太启蒙运动
中世纪欧洲扰太人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隔都”内,精神生活牢牢束搏在宗教框架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思想冲击着扰太教,先进的犹太知识分子发动了启蒙运动,号召犹太人冲破束搏,融入到欧洲文化中。
启蒙运动是社会和文化运动,主张扰太人顺应社会进步,改变死气沉沉的传统生活方式,如废除刺眼的黑袍黑帽的传统服装、取消犹太人的饮食禁忌、停止行割礼;提倡使用当地语言;实行男女平等;在保留宗教教育的同时,重视世俗教育,如医学、农业、数学、物理等,使犹太人能跟上科学的发展;改革已有千年历史的会堂礼仪,只保留符合时代潮流的有意义的部分,祈祷可不用希伯来语、男女可不分坐、男子可不戴帽,为烘托气氛,可用乐器,等等;
虽然启蒙运动不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宗教发生了矛盾,正统派从一开始就反时启蒙运动,认为抛弃传统生活方式必将危及扰太教,而犹太教正是维系扰太人的惟一纽带。面对启蒙运动和欧洲的历史进步,改革派与正统派发生了矛盾,同时产生了介于两派间的保守派,三派的矛盾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启蒙运动者过于迷恋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带有民族虚无主义的色彩,但它极大地解放了扰太人的思想,被压抑的聪明才智迸发出来,犹太人赶上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步伐,出现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批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三、宗教犹太复国主义产生
起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只是一个边缘运动,多数扰太人不予认同,原因之一是宗教的。犹太人在人世有罪,上帝示惩罚,使其受苦,这是赎罪过程。某时功德回满,上帝差弥赛亚降世,拯救扰太人,使他们回到上帝“应许之地”。故历史上扰太人能忍常人难忍之苦,不思反抗,等待弥赛亚。
现时,一批“没有耐性”的人要用世俗力量迫使弥赛亚降临,在迦南复国,这与教义不合。复国运动只有破除教众思想禁锢,才能发展。一位巴勒斯坦权威的大拉比引经据典,时救世说做出新解:上帝救世计划是世人无法了解的;救世是一个过程,不是朝夕间的事,上帝拯救人类是从弥赛亚拯救犹太人开始的,而犹太复国运动正是为弥赛亚的降临创造了条件,上帝的救世计划启动了。每个犹太教徒都有义务参与救世活动。教众的顾虑被打消了,相当多的正统派教徒也接受这种解释,于是宗教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了。他们由此把一些重大事件,如《贝尔福宣言》、联合国分治方案、以色列国建立、使那路撒冷统一的1967年战争等,都看做是救世过程业已开始的明证。犹太教不仅适应世俗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明确地为世俗政治服务,这为今天以色列的宗教政治化铺平了道路。
从上帝颁十诫,传律法,扰太教传了3000年,如果抽去3000年世俗化的嬗变过程,可清楚看到扰太教已从高高的神坛走下来了。世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