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港口大爆炸事件,法国为何表现最为活跃 – 欧菲博客

黎巴嫩港口大爆炸事件,法国为何表现最为活跃

2020年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区发生的大爆炸,是一次重大安全事故。有意思的是,法国对灾情的关注度超乎寻常。当黎巴嫩总统与总理忙于自我免责和相互卸责、黎政府在抗议示威活动中集体辞职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抵达贝鲁特,走街串巷,时而与黎民众嘘寒问暖、温情相拥,时而在抗议现场以激昂的言辞回应黎民众的反腐关切,而他访黎收获的欢呼与黎官员受到的冷遇与质问形成鲜明对比。黎民众与马克龙之间形成了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愫,似乎模糊了情感与主权的边界。

贝 鲁 特 发 生 大 爆 炸 后 , 国 际社会纷纷向黎巴嫩政府和人民表达了慰问,但这对于法国而言远远不够。马克龙在爆炸后第一时间主动访问黎巴嫩,相应的医疗与救援与援助承诺也及时兑现,可谓口惠实至,“干货”满满。面对黎公众,马克龙直陈黎巴嫩因大爆炸使这个国家的政治腐败与治理积弊“一览无余”,呼吁黎政治精英进行“紧急改革”。这种训诫或通牒式的犀利言辞不仅反映出法国对黎局势的高度关切,更表明法国在黎巴嫩事务上从未把自己视为“外人”,而是一直在扮演“局内人”的角色。对此,黎巴嫩民众热捧有加,黎政府则表现出平心静气,不敢外露出任何不满情绪。

法国对贝鲁特灾难的高度关注源于法黎特殊关系。黎巴嫩历史上曾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和委任统治地,却没有在诸多其他前法国殖民地或委任统治地普遍存在的反法情
绪。二战后,法国为了消除势力范围内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不惜采取强硬措施甚至发动战争,对黎巴嫩却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政策。法国在黎巴嫩的统治方式不仅相对温和,且现代黎巴嫩版图的成形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国的“功劳”,二战期间法国更是顺势承认了黎巴嫩的独立。因此,与法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前势力范围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国不同,黎巴嫩保持着对法国的正向历史记忆。法语和法国文化迄今仍在黎巴嫩社会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数十万黎巴嫩人拥有黎法双重国籍,诸多黎巴嫩政要有着深厚的在法国受教育和长期工作、生活的背景。

二战后,法黎基于现实利益需要,强化了彼此特殊关系。黎巴嫩连接亚非欧的地缘战略位置对法国而言非常重要,法国将黎巴嫩视为中东地区的支点国家,期望黎保持政治与社会的总体稳定。黎巴嫩则因必须平衡、妥善处理与以色列、叙利亚、巴勒斯坦乃至伊朗等国的复杂关系,在极其微妙的中东局势中灵活自处,而需要依托法国的强有力外交支持。法国与黎巴嫩在抵制美国过分介入西亚事务的问题上立场相似,今年6月30日黎巴嫩外长曾召见美国驻黎大使,指出其无权干涉黎内政且不应煽动黎巴嫩人民相互对立。

尽管法黎特殊关系经历了长久考验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次贝鲁特大爆炸事件中更是得到一种全景式的呈现,但如果认为法国具有解决黎巴嫩问题的良方且会“越俎代庖”,这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错觉。事实上,马克龙在黎巴嫩所表现出的拯救者姿态在法国国内也倍受争议,“法国不屈服”党主席梅朗雄指出这是“作秀”和“强国姿态”,并道明“法国不再是黎巴嫩的保护国”。

法国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中长期力挺黎巴嫩,这在近年更为明显。2006年黎以战争后法国大力推进对黎巴嫩的国际援助,2017年哈里里总理在沙特宣布辞职并有传言
他遭遇软禁之时,马克龙立即亲赴沙特进行调停,这使得法国在黎巴嫩事务中拥有较多话语权。正是认识到法国对黎巴嫩政府的强大政治影响力,借法国之力倒逼黎巴嫩政府的改革便成为诸多黎巴嫩民众的选择。换言之,黎巴嫩民众的这种迂回选择,并非是因为他们认为法国“太好了”,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黎巴嫩政府“太差”而感到愤怒。黎巴嫩民众对马克龙总统表现出的“爱意”,究竟是为了爱法国而为之,还只是因为单纯的不爱黎巴嫩政府而为之,答案可能更偏向后者。

尽管黎巴嫩的教派分权政治具有结构性的矛盾和弊端,并对于国家内部治理产生了诸多的负面联动反应——此次贝鲁特大爆炸便是例证,但黎巴嫩毕竟早已独立并作为主权国家存在了77年,其民众仍有着基本的国家认同。对于黎巴嫩各教派民众而言,黎巴嫩的国家框架仍是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正是由于黎巴嫩政府长期以来的党争不断、治理低效和官员贪腐,才最终酿成此次惨祸,其负面效应甚至波及政治精英本身,黎巴嫩民众对于政治体制和政治精英表现出忍无可忍的绝望情绪。

利用马克龙“ 体恤 ”黎巴嫩民情之机,有黎民众当面喊出“法国是黎巴嫩度过危机的唯一希望”和“总统先生,黎巴嫩是你的儿子”,便是这种绝望情绪的极端表达,甚至出现了要求法国“接管”黎巴嫩的言论,其目标实则不在于接管本身,而在于对“ 一个清廉、长久政府”的渴望,这实际上仍然是对黎巴嫩的“爱之深,痛之切”。8月中旬,在法国专家的协助下,黎巴嫩军事专业人员又在贝鲁特港口找到了79个装有危险化学品的集装箱,此消息对于贝鲁特民众而言可谓不幸中的万幸。

与黎巴嫩民众普遍对法国秉持好感所不同的是,黎巴嫩真主党则与法国之间关系复杂。尽管近年法国对真主党的态度有所改观,开始将真主党的政治与军事属性区别对待,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真主党也对法国介入黎巴嫩事务保持警惕。8月31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任命穆斯塔法·阿迪卜为新总理并授权组阁。同日,马克龙再次到访黎巴嫩,有政府官员透露此次新总理得以授权组阁,
马克龙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未来,如何在黎巴嫩的政治进程中进一步吸纳真主党,对于黎巴嫩政治精英和民众以及法国都是巨大挑战。尽管马克龙再次访问意在了解紧急援助最新进展及灾后重建情况,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跨国互动只是摇旗
呐喊。喧闹与热烈过后,只有在黎巴嫩自有的政治框架下凝聚黎巴嫩人的自身智慧,才能有可能最终走出困境、真正解决问题。

发表评论